时间刚好过去一个月,从山洪毁坏学校,到新校区做好准备迎接重返校园的学生。如果时间拨调得再精准些,从开始着手修建新校区,到完成校园环评,其实只过去了15天。
在7月末北京的强降雨中,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是全市唯一一所受灾的特教学校。按照学校原本的全学段教育规划,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会在这里度过童年与少年,他们要从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述和重复中,慢慢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的样貌与规则。新的学年不会因山洪而迟来,在即将到来的9月1日,42名学生会在新校址中重返校园,迎接他们的,是与时间赛跑时竭力拼抢出的崭新校舍,以及老师们熟悉的笑脸。
8月25日,在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位于流村镇南流村的新校址内,老师和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铺设和调试。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资料图片)
山洪过后的校舍静悄悄
警戒线拴住学校的大门,8月下旬,在昌平区流村镇瓦窑村,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旧址内静悄悄的。
经过连日的清理,旧校舍并不凌乱。所有的教室、房间都开着门窗,地面称得上干净整洁,只有墙面上高高低低的水痕还在。山洪浸泡后的课桌椅灰蒙蒙的,多数还带着泥泞,它们被晾晒在学校联排的平房间。操场一侧,堆放着浸了泥水的床垫、书刊,以及零落的栅栏和柜子。几天前又下了雨,砖石地上深深浅浅的泥泞还没干透,一不留神,就是满脚的泥巴。
8月28日,吴振奇向记者展示特教学校在经历山洪前的面貌。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8月28日,校长吴振奇找出一张学校经历洪水前的照片,照片中的地面铺着草皮,远处山雾缥缈。“多漂亮,是吧?这是7月31日上午9点多的时候。”吴振奇说,短短两个小时后,校园就开始变了模样。
年近60岁的王师傅是学校的保安,也是目前坚守旧校舍的最后一位学校员工。日子过去快一个月了,那天的场景仍记得清晰,“大概十一点多的时候,学校外北边的墙塌了,水就开始灌进来。我当时坐在门口传达室的桌子上,水涨得快,没一会就淹到了桌面上。”当时学校里除了老王和另一位保安同事,还有5位在校值班的教师,7个人跑到房顶上,躲到了下午1点,水位才慢慢有了回落。
老校区里,浸了泥水的床垫、书刊,以及零落的栅栏和柜子被堆放在操场的一侧。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当下,在老王值班的那间传达室里,天花板上还留有山洪飞溅的痕迹,他指了指旁边教室门窗上的那道几乎快赶上他身高的水痕,“这都不算深,学校东墙那里水涨到了两米。”
八月初的那几天,吴振奇几次跑回学校,一片狼藉中他捡起把被洪水冲来的铁锨,试探着蹚过泥泞走遍了校舍的前前后后,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校区不可能迎来一个月后的开学。
十五天完成新学校的施工建设
对这所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老师来说,今年的暑期格外短暂。8月2日,学校老师已经全部返京返校。到了3日,洪水完全退去,吴振奇开始组织老师们分拨分批抢救校园里的包括印章、档案,以及桌椅箱柜等重要物资。
李慧是学校特教中心的副主任,她介绍洪水过后的校园,地上的淤泥大概得有70厘米深,“老师们的脚一陷进去,就再难拔出来了。有的女老师身材瘦小,前脚刚踏进泥里,后脚本想使劲迈步,结果就直接趴倒在泥里。”8000多平方米校园,最终是在部队官兵的帮助下完成清淤的,一个连的战士们与老师们一起用了五天时间,才将受灾后的学校收拾利落。
8月24日,工人师傅正在铺设教室内的地面。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到了8月8日,在昌平区教委多方协商后,确定将距离瓦窑村7公里外闲置中的流村中心南流小学,作为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新校址。这也意味着学校要在未来的二十余天里,将一所普通小学,改造为符合特教儿童需求的校园。
南流小学已经闲置了一年多的时间,地上的野草及膝,建筑墙皮也有不同程度的脱落。来不及找图纸,改造的第一张基础图是吴振奇手绘的,4天后,8月12日工程队正式进驻,此刻距离正式开学,只剩下19天。
在政策和支持方面,无论是设备的采购还是审批的流程,市、区两级给予了重建学校更多的便利,而具体的操作和施工则需要学校来主导。
除草、清灰、完成桌椅板凳的拼凑、水电路网的改造,完成这些校园重建的“规定动作”相对是容易的,难的在于实现那些针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设计。工程队并不熟悉特殊教育学校的细节需求,需要老师们最细致的配合与沟通。
肯定会有波折。李慧讲起教室门前的无障碍坡道,一开始做窄了,“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足够的,但这个宽度对于我们的孩子还是不够便利,只能重砌。”教室内设施的铺设也讲究次序,“为了孩子们行动的方便,特教学校教室都会安装扶手、进行地面软化,顺序反了,也要重新施工。”
8月25日,在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位于流村镇南流村的新校址内,老师和工人们在做开学前最后的准备。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最忙的那天是8月26日,为了第二天的最终环评,部分值班老师与工人们忙到了27日的凌晨四点。随着朝霞染红远处山间的云,新校址的整体改造基本完成,从工程队入驻算起,刚好十五天。
每个特别的孩子都是老师的宝贝
8月28日,教室外的工人师傅开始移栽最后几棵小树,教室里的老师也不时调动桌椅,为开学做最后的准备。
韩小明是高年级学段的班主任,他介绍在学校里,伴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也有少数学生同时患有自闭症。新环境的转变,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可能会展现出更敏感的一面,他们能否适应新学校的变化,如何能让孩子们平稳度过开学这段时间,是韩小明和同事们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
“前期我们已经给家长转发了新学校的照片,也准备了开放日,鼓励家长们带孩子来看看,适应适应新环境。”韩小明说,对于特教老师,没有什么是完全的准备,老师们考虑得更周全一点,就会给予孩子和家长更多一点帮助。
实际上,昌平区的这所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是15年制培智类学校,不同程度智力障碍的儿童,会在这里度过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李慧说,孩子们会在学校里完成从学龄前到职高的课程,老师需要通过无数次教导和重复,去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样貌与规则,并掌握简单的技能。
在担任特教教师之前,韩小明在普通小学担任了18年的班主任,在他看来,与普通孩子相比,特教学校的孩子需要施教者付出更多的耐心,老师们要以无限的重复,去追赶学生们忘却的速度。
8月28日,韩小明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教室里,桌椅已经摆放整齐。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但如果从更多的维度对比,韩小明和同事们眼里的特教学生,也有普通孩子可能不具备的特质,“每个孩子,都是我们老师眼里的宝贝。”韩小明说,这些特别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简单、直接,当他们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会更加投入,也不懂得掩藏对情感的表达。获得孩子们的信任并不容易,“但只要他们信任了老师,就是毫无保留、非常直接的喜欢。”
收获这份“喜欢”和“信任”,要经历师生漫长的共同努力,得来太难,于是所有老师都不舍得辜负。
让新校园更漂亮一点
8月30日,学校的新校址里,草皮已经完全覆盖了除操场之外的小院,曾经的白墙建筑,也被重新粉刷成了温暖明亮的鹅黄色。教室内,已经软化的地面,以及所有能触及的墙面扶手,都已经装备妥当。
8月28日,工人们将树木移栽到新校舍。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由于学校当前的校舍有限,目前共有42名学生将在9月1日步入崭新的校园,另有部分学生,按年龄段与居住情况,分流到了学校位于南口的另一个校区。
李慧说,新校园里,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学校更漂亮一点”。“孩子们很容易被明亮的颜色和环境吸引,当自身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也能缓解他们一部分焦虑的情绪。”
而在教师的设置上,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安全感,学校也暂停了原定的新学期任课教师的调换,“即便是分流到南口校区的孩子,我们也会有至少一名老师陪同分流,他们到了新班级,能见到自己信任、熟识的人,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依靠。”
这不是校长吴振奇职业生涯里第一次完成学校的搬迁,但与从前主动拥抱变化相比,面临灾后重建式的搬迁,吴振奇所秉持的心境则完全不同。当周遭的环境逐渐平静下来,回想曾经费尽心思打造的教室,被污泥和洪水填满,他眼里还是会猝不及防地噙满泪水。但想到新学校的未来,他总能很快恢复神采。
完成9月1日开学的目标,对于吴振奇来说只是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未来的两个月,学校还将持续建设,完成两个校区的合并。在吴振奇看来,一所完备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日复一日地打磨,逐渐契合、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期许。
校舍一角,码放着孩子们喜欢的设施玩具。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孩子们无须知道,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大人们是经过怎样的拼抢,才重建起了这样一所漂亮的学校,“只要孩子们能顺利地返校,平稳融入新的环境里,那就是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