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不是流水线 拔尖人才不是产品
近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文章《拔尖人才培养不是挑一堆会做题的学生提前做更难的题》一经发出,便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拔尖人才?所谓拔尖人才,公众的认识就是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但是培养拔尖人才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成型的典型的案例。究其原因,我们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有几个误区,一是所谓拔尖人才可以过早挑选出来进行专门培养;二是拔尖人才是在科技发明领域有所突破,忽视人文社科方面的创新。这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各大中小学从小学到大学一路成绩“掐尖”,而“掐”的办法就是“考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如唐江澎所说,所谓“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方法,大多不过是在所有做题的孩子中间挑一堆做题比较好的孩子,把他们提前选出来做更难、更高程度的题,最后再通过考上那几所名牌大学来证明他们的“拔尖”。
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升学有更好的“简历”,家长带着孩子赶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参加一个又一个竞赛考试。家长不停地“鸡”,孩子不断地“卷”,好学生不少,但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证书多、奖项多。但结果如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被动地游走于竞赛和考试赛场,越来越多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尤其是大学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过早地出现了心理问题。而真正的拔尖人才却寥寥无几。
回归到本源问题,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拔尖人才应该怎么培养?
在笔者看来,教育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最温暖的场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尊重,才能打造培养拔尖人才的“温床”。
陶行知先生有云:“在起脚处求平等,在出头处争自由”,道出了教育追求的真谛:
意思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孩子公正平等的教育起点,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发展,让每名学生充满信心。但现实中,“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追求,令人担忧,这样的学校变成了名利场、竞技场,这样的学校文化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学生成长就像跑马拉松,是个长时段的过程。现实中,大家都担心“输在起跑线”。实际上,“大器晚成”者有之,“老有所成”者更有之,虽也偶有所谓“神童”“天才”出现,但随之出现的都是“揠苗助长”式教育,后来也都星光黯淡,再无音讯。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提及最重要的东西——幸福。不管拔尖人才还是普通人才,教育,从来都要成就人的发展和幸福。
最近一段时间,北大学生吴某宇弑母案再次受到关注,谁也没想到,那样一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却隐藏着扭曲的灵魂。很多人都认为吴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给予他寻找幸福的能力,他在追求各种“第一”中,找不到幸福的方向。真正好的教育是能让孩子拥有看到希望的能力、具备超凡的抗挫折能力、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蔬一饭,也能感知幸福的所在。正如唐江澎所描绘的,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向好、向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变革的教育,这个过程虽慢,却值得教育工作者期待、等待、静待。(解艳华)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