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6日讯 今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栏以《青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题,聚焦青岛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文章提到,进入2023年,青岛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首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已于1月16日发布实施,涵盖2张清单210项政策,以政策供给强信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以下为文章全文:
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资料图片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工人在组装卡车。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副区长刘凌马不停蹄地带队前往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推介工作。10天之内,担任区级产业链“链长”的刘凌和团队密集走访了19个产业项目,其中有14个人工智能项目在推介会上签约落户,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AI信创基础硬件的赛道能力,提升整个园区的工业智能发展水平。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岛也将2023年作为实体经济不断向纵深突破的关键一年。锚定高质量发展总目标,青岛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用一个个务实举措,一组组翔实数据,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向改革要活力,打造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动图景。
打好“四场硬仗”,孵化新产业打造新引擎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内,总投资30亿元的福建万达光电智造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加快工程进度;一路之隔,总投资81.7亿元的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也于2022年“点亮”,这个项目年产中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可达1.5亿片,是京东方科技集团目前最大的移动显示模组单体工厂……
实体经济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青岛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里,青岛提出要凝聚全市力量,打好实体经济“四场硬仗”,即通过“新制造”建链强链、“新服务”融合提升、“新园区”释能增效、“新项目”持续扩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塑造青岛产业体系“新名片”。
以芯屏产业为例,“缺芯少面”曾是青岛的产业痼疾,顽疾怎么破?
“迈入‘十四五’,我们将芯屏产业列为八大攻坚突破产业之一,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努力打造中国北方半导体和光电产业发展高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史桂龙告诉记者,2019年,京东方(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落户西海岸新区,他们抓住这个“链主”机遇,进行两年多的持续跟进,通过靶向引进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加速打通上下游,形成“雁阵梯队”。如今,西海岸新区芯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9家,实现产值469亿元。
史桂龙介绍,围绕芯屏产业这个“新制造”产业链,他们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招商部门、国企平台、大功能区和镇街共同推进的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招商与发展政策、招商部门专业化定向招商、国企平台投资开发、大功能区园区平台有效承接、镇街做好项目服务保障,没有一个部门置身事外。
像芯屏产业一样,过去一年,锚定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诞生”许多像刘凌一样的“链长”,构建了由“链长”挂帅、产业专班主抓、区市(功能区)主战、“链主”企业主建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推进体系,重点发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海洋经济等优势产业,突破发展虚拟现实、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努力在产业的‘新’上做文章。”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颜丙峰说,在今年年初市两会上,青岛提出要建设15个以新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并在年内全部挂牌运营。目前虚拟现实、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四个新兴产业园已揭牌运营,它们将和正在建设中的其他新兴产业园一起,孵化新产业、打造新引擎。
用好国家级开放平台,释放更多空间和机遇
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青岛深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叠加机遇,发挥城市的地域优势。因此,青岛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持续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近日,在位于青岛胶州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一辆满载着医用玻璃、化工品等货物的首班中欧班列(中国山东—越南同奈)从这里鸣笛启程。这是上合示范区开行的第20条国际班列线路,共搭载82个标准集装箱,从青岛经广西凭祥口岸出境,在越南河内安员站转运,历经10天抵达越南同奈省展盘站。
“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常态化开行30条国内国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链接起覆盖省内、辐射沿黄、横贯欧亚、联通日韩东盟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栋介绍说。
随着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不断提速,上合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也在2023年年初揭牌成立。成立当日,青岛欧顺航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服务中心完成首笔境外贸易跨境人民币支付。
“我们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向哈萨克斯坦客户支付了1700万元人民币来进口麦麸颗粒,预计三天就能支付给对方,十分便捷。”青岛欧顺航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会计师袁玉萍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没有汇率差,在降低国际结算成本的同时,也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在此利好下,其公司2023年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预计将超3亿元。
聚焦“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青岛自贸片区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型易货贸易生态体系,持续释放自贸创新发展红利。
2022年12月26日,一批价值44.7万美元的空调以代码“0130”(易货贸易)的方式完成报关,于当月28日启航至尼日利亚的阿帕帕港。与之相匹配的货值为43.4万美元的芝麻则于2023年2月底从尼日利亚报关出口至青岛港。此次尼日利亚易货贸易试单,是青岛自贸片区继肯尼亚新型易货贸易业务正常化开展后的又一突破。
“新型易货贸易有利于盘活企业库存,减少不良资产,解决企业资金短缺、订单少、出口难等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开辟新市场、新客户,拓展新空间的有力手段。”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元说。
“利用‘离岸达’平台,企业通过网银或者手机银行即可在线上提交结算申请。”中国建设银行青岛自贸区支行客户经理吴凡告诉记者,通过结算流程创新,如今,单笔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结算办理,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到了10分钟。
吴凡所说的“离岸达”平台是青岛自贸片区发起,集真实性辅助核验、跨境结算、融资等全方位一站式的离岸贸易核验平台。目前,“离岸达”平台已获取境外近60个国家海关进出境货物详情数据,拥有23万多条关于集装箱、散货船资料和世界6700个港口的数据,签约合作16家银行和14家离岸贸易企业,2022年全年核验额达10.68亿美元。
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想咨询一下,我们能不能再申请办理一次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呀……”3月27日上午,青岛市即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首席审批服务官于秀丽接起电话,另一头传来宫春霞焦急的声音。
原来,宫春霞所在的企业青岛即墨济铁物流园有限公司,曾在未购置车辆前提下,以“拟购置车辆”承诺的方式办理了有效期为6个月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证。因在承诺期内未能及时购买车辆,违反相关规定,按照以往做法,该公司不能再次申请办证。
针对这个案例,即墨区行政审批局经过多次商讨研判,最终调整了该公司的审批标准。同时,为方便全区货运企业,修改了申请材料中的“拟购置车辆承诺书”的内容,放宽了相关条件,对已购置车辆的货运企业,不再限制三年期限。
“推行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是为鼓励首席审批服务官在法治框架内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具体审批服务。”于秀丽解释说,截至目前,即墨区的“首席审批服务官”已审批各类行政许可4000余件,服务企业3000余家。
“跑断腿,一摞纸;政策是啥,一头雾水。”这是此前很多企业在政策获取阶段的真实写照。近两年来,青岛持续强化服务保障和政策供给,推出“首次为营商环境实施地方立法”“设立‘青岛企业家日’”“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等一系列新举措,让企业真正实现从非核心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资源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2022年,青岛先后制定出台四批政策清单共190项举措,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645亿元;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7.1%、17.1%。
进入2023年,青岛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首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已于1月16日发布实施,涵盖2张清单210项政策;第二批政策清单也已于近期发布,政策包括加大援企惠企力度、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力稳住外贸外资、优化提升供给质量、有效释放改革动力活力等6个方面共36项,以政策供给强信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