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退休问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是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早在201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延退已是必然。
退休年龄,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很多时候不是想早退,而是想延退。古代的退休针对官员而言,平民百姓是没有退休说法的。据《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这里的“致事”,又写作“致仕”,是退休的意思。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
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就此条注称:“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把自己掌握的事务交还给君主,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资料图片)
70 岁退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似乎成了一道死杠子,实乃约定成俗,至少在秦汉时期的人事制度中没这硬性规定。
为什么到了70就要退休?东汉班固《白虎通·致仕》中有一句话,点出了原因:“七十阳道极”,所谓“阳道”指人的寿命。 在古代活到 70 岁人生也到尽头了,老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也是这意思。好多人等不到退休便去世了。所以, 70 岁退休,对于大多拿工资的人来说,基本等于不退休。只有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时,到了 70 岁时朝廷才会强令退休。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 年), 70 岁退休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一直到明代这一约定成俗的“ 70 岁退休”制度,才发生变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明朝的国家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就有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国家层面将退休年龄提前到 60 岁。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规定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的退休年龄为 50 岁。此即《明太祖实录》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是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朝200 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其四子朱棣篡位后即恢复“ 70 岁退休”古制,之后有反复。但基本上来说,明朝退休年龄是 60 岁以上,这与现代接近。 明孝宗 朱祐樘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提前退休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这也就是说,即使 40 岁提出内退,也会被批准。 在古代,提前退休与推迟退休,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政务需要来决定的,并没有现代的养老金不足之原因,有的时候甚至不允许退休,特别是高级官员,不少都是死在任内,有的即便退休了,也会被“返聘”,当政府“顾问”。西晋时,有位大臣 刘寔,历任司空、太保、太傅等要职,晋惠帝 司马衷当皇帝时“以老病逊位”,退休回家。但在晋怀帝司马炽继承大位后,被重新启用,授予刘寔相当于今军方最高领导的“太尉”一职。 当时刘寔已 87 岁,坚决请辞,但司马炽坚持要他当,刘寔只得出山,再干两年,退休次年便逝世了,享年 91 岁。
刘寔并不是古代中国退休年龄最大的官员,后有来者,更有甚者。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当皇帝时,委任要臣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当时罗结已 107 岁,一直到 110 岁时才离职退休。罗结退休后也未能闲着,要当中央顾问。活到了 120 岁,罗结古代中国当官年龄最大的人,也是最年老的退休人员了。
在古代,推迟退休很多时候并非政务需要,而是腐败引起的。如唐朝,中期以后由于宦官专权,政坛腐败,贪恋禄位的情况十分严重,退休年龄成了橡皮筋,可大可小,只要官场有人,都可以推迟退休,“老人政治”愈发严重。“诗魔”白居易对这样退休腐败十分愤慨,在其系列长诗《秦中吟·不致仕》中这样写道——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錗,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笑,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宋朝是古代中国机构最臃肿、闲官、冗员最多的朝代,与魏晋一样,有虚、实两套班子。由于政府机构庞大,官多事废,名实不符,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到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 ),距宋建国仅百年时间,官员数量已“十倍于国初”。因为吃财政饭的官太多,国家财政有时还不够发工工资。于是,有了元丰年间的大部制改革。
为了避免早早回家,宋朝不少隐瞒实际年龄,即所谓“官龄”,避开年龄杠子,推迟退休。 为此,朝廷出台措施,一是勒令年龄到站者退休,二是取消迟退休人员的应有退休待遇。据《宋史·仁宗纪》,宋仁宗规定,“文武官七十以上不退休者,则不考课不升迁。”意思是平考核不提拔,白干,这一措施很有效。这种官员到龄不想退休现象,在现代一样存在,民间称为“恋权”。
汉朝高层权力结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